创造力的探讨研究

徐超超

  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界对于创造力众说纷纭,每个人对于创造力都有不同方面与程度的理解。在这些不同的理解中,就会产生很多对于创造力的各种想法。有些人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有人认为创造力可以培养,有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有人认为创造力一种过程。本文从这些观点里面,来进行对创造力的探讨研究,深刻的了解创造力的内涵。

关键词:创造力;创新力;创新能力

 

一 人们对于创造力的不同看法

(一)创造力的理解性

各个领域的专家对于创造力的定义都有其专业特色。大众对于创造力也有其认知。大多数人都简单的认为创造力就是创新,就是发明,就是可以做出能在时代里面与众不同,为人所用的东西的一种能力,拥有创造力的人就是人才。人们都希望自己拥有创造力。同时创造力又是不被人理解的。

当创造者用尽全力去进行创造时,很多人给予的都是不理解,不认可。当东西发明出来以后,例如:灯泡、电话、蒸汽机等开始运用的时候,人们才知晓创造力的伟大。但在创造物还没出来的过程里,充满了质疑和失败。人们对于创造力的理解不同,导致人们对于创造力的行动力就不高。

(二)创造力的来源

关于创造力的来源,有人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是内化的一种能力。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气质,一种不可控制的某种内心的冲动,一些完全不能解释的神秘的东西,毗邻天才[2];有人认为创造力是可以由国家的制度、社会的文化、学校家庭的栽培等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那么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创造力是创造性的还是社会性的?纵观历史长河,绝大多数的天才似乎都是由于自身的天赋以及后期自己的不断努力,也就是一种对于事物的激情。但同样地,通过自我或外部教学来鼓励和训练创造力似乎也能产生高层次的创新。毫无疑问,社会环境是一个普遍的因素。国家的繁荣与衰落似乎也更多的取决于创造力而不是其他更多的因素[2]。为什么美国、日本能站上世界的顶峰,就是因为他们优秀的创造力,取决他们的美国创造、日本创造。

创造力是天生的,但是外在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美国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从松散到规整。在学生的幼儿小学甚至初中阶段,美国的教育都是尽可能的让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到了高中大学阶段,美国的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规范性,让学生能够有批判性的思维和反思能力,自主选择自己的课程以及未来的方向,从而变成有利于社会的人。相比较而言,中国普遍的状况是,有一座高考的大山,从幼儿到高中将学生化在语数外的“笼子”里面,小时候束缚住了学生自由的思维,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等到了大学,将“笼子”打开准备再培养学生的能力时,学生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已经不受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被舒服固化,很少再能有其创造性的发挥。这里不是在批判国内的高考不好,而是应该用来考虑关于创造力的问题。国内外的所有课程标准基本上都会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者创新能力,但是如何从本质上来重视改变人们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创造力。

二 定义

古往今来,创造力的定义多种多样。各界都有其对于创造力独特的见解,众说纷纭。却并没能够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供人们去理解创造力。

所谓定义就是对事物做明确的描述并对事物加以限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海纳特指出:“创造力”(creativity)是由拉丁语“ creare” 一词派生而来的。“creare” 的大意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5]

托兰斯(Ellis Paul Torrance)将“创造力”定义为首先能敏锐的观察到事物的问题、缺点、知识漏洞、不和谐之处等;其次,确定问题;再次,寻找解决思路,做出猜想或形成假设,并尽可能的修改重新测试;最后得出结果的过程。但是这个定义也没有很明确的区分,(1)创造力与研究程序之间;(2)创造力与发现、洞察力之间的区别; (3)创造性和沟通的区别。[1]

雷蒙德菲佛(Roymand Pfeiffer)将“创造力”定义为实现创新产品的能力。即这件产品,首先很大程度上一个全新的,独特的作品,其次是在其所在领域获得一个巨大的成功。这个定义实际上近似了大多数人对创造力这个术语所附带的含义,但却无法充分区分(1)创造性和原创性;(2)不同类型的新颖性;(3)创造力是一种能力还是才能与练习,即创作过程。[1]

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将“创造力”定义为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6]

心理家洛温菲尔德(V.Lowenfeld)认为将创造力看作是一种能力,不仅包括发散思维能力,它还包括着其他许多成分1958年他提出,创造力应有以下八个主要成分:(1)对问题敏感的能力;(2)变通能力;(3)流畅思维的能力;(4)独创能力;(5)再确定与再构成的能力;(6)分析与抽象的能力;(7)综合的能力;(8)保持一贯的能力。[4]

以上的定义都有其相同点,也有其不同的看法。相同点是他们都认为创造力是具有新颖性、创新性。不同的在于有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有人则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过程,其他人认为创造力是其它形式的产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是不一样的。归根结底,创造力是具有相对性的。就像物理学科中的参照物一样,与某些参照物比较就是创新就是有创造力,但是与其他参照物相比,就并不是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创造力的秘密就是知道如何隐藏你的来源”。(The secret to creativity is knowing how to hide your sources.)这句话的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实际上非常的难以理解。创造力的秘密是知道隐藏你的来源,也就是说,创造力的来源是由其他事物引发的,但是又优秀于现有的事物,并且不会被别人所发现所来源的事物。有一句老话这样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伽伐尼发现了电流,100年后爱迪生才发明了电灯。有了前人的基础,创造力才能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创造力既有天生的、内化的一部分,也有社会文化熏陶培养的部分。有些人的创造性不需要外部启发,其自身就能够发现新的事物;有些人则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才能慢慢的发掘自身的潜力,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创造力又是创新的,能够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事物,更优于现有的事物的作品,创造力也是一门艺术。

三 创造力的层次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是创造力的实现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创造力具有不同的水平,他把创造力分为两种, 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指的是科学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由此产生出的新想法新事物是整个人类社会中前所未有的;后者指的是在开发人的自我潜能的意义上的创造力,由此产生的新想法、新事物对于社会和他人来说不一定是新的,但对于创造者白己来说是新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多属后者[4] 

泰勒则认为,创造力可以依据创造成果的新颖程度和价值来分为五个层次,即表达式的创造力、生产式的创造力、发明式的创造力、革新式的创造力和高深式的创造力。并且认为表达式的创造力(例如儿童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是其他更高层次创造力的基础,更高层次创造力就是由此逐步发展而成。[3] [5]

一般都是将创造力分为不同等级的层次,最高的等级是既有天赋又受到熏陶培养进而努力的人才,最低的等级就是通过培养,自己慢慢发掘出来的创造力。

四 结语

仔细研究创造力的内涵及层次,会发现创造力的定义离不开新颖(独特、创新、发明……)、能力、问题解决(确定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批判性思维、反馈、经验)等一些词。虽然未能对创造力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人们对于创造力的本质理解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会有更深的学科内涵。

 

参考文献

[1]Götz I L. On Defining Creativity[J].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 1981, 39(3):297-301.

[2]Dimock M. Creativit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6, 46(1):3-7.

[3]Ford C M. Creative Developments in Creativity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2):284-285.

[4]段继扬. 创造力的心理学含义[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1):88-96.

[5]俞啸云. 创造力的定义、结构和层次[J]. 当代青年研究, 1988(8):25-28.

[6]罗伯特·J.斯滕博格, 斯滕博格, 施建农. 创造力手册[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7]Hunter College High School [EB/OL]. http//:hchs.hunter.cuny.edu/2017—12-16.

[8]Saebø A B, Mccammon L A, O'Farrell L. Creative Teaching - Teaching Creativity[J]. Caribbean Quarterly, 2007, 53(1/2):205-215.

[9]Joseph Abinun. Creativity and Education : Some Critical Remarks[J]. Leonardo. 1984,17 (1) .

[10]Anna Craft . The Limits to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Dilemmas for the Educator[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03,51(2).

[11] Linda Naiman. What is creativity? Creativity at work [ EB/OL].http://www.creativityatwork.corn /articles—Content/what is.html,2017—12-16.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研究成果】徐超超——创造力的探讨研究

【研究成果】徐超超——创造力的探讨研究

创建时间:2020-04-23 08:18
浏览量:0
教育科研